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之家 > 百年校庆 >

百年慨慷 十秩风流——阳新实中百年校庆系列报道(3)

发布时间:2014-07-12 17:16:34   点击:
文章分享:
百年慨慷     十秩风流
——阳新实中百年校庆系列报道
 
       这里是阳新教育文明的发祥地。千年儒学,薪火相传,一座儒学垴已被约定俗成为县域之内永久的地标:
       这里是阳新中学教育的首创地。百年老校,重光焕彩,一幢古乐楼已俨然耸立起人们心目中巍峨的圣殿!
       从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教育的晨光熹微,到今天人民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段关于中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在这里进行了整整一百个年头。
       一百年诲语谆谆,书声琅琅,这里曾演绎多少教书经典、育人传奇;
       一百年披肝沥胆,沐雨栉风,这里曾书写多少杏坛春秋、时代风流!
       为了宣传我校百年华诞,湖北卫视和县电视台联合制作多项音像品,形成了一个系列:
1、十秩春秋竞风流
       专题片《十秩竞风流》记录了我校100年来发展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
 
 
       这里,就是阳新县实验中学的所在地——蟠龙山,俗称儒学垴。
       翻开《阳新县志》,阳新兴建儒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历经元、明、清各朝,先后随建制变更而路学、而州学、而军学、而县学,均为官办教育机构,是孔庙与学校合一的产物,人们习惯直称“儒学”。
       难能可贵的是,阳新儒学所址自宋至清近千年间,成为地方文人学子习道求经、祭祀圣贤的理想场所。风雅之士称之为“ 黉序秋香”,是阳新古八景之一。
       古阳新儒学为本县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仅有史可考的进士就达100余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有宋高宗一甲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的王质,有明嘉靖进士、以诗文名列“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有清顺治进士、被誉为“瀛洲仙才”的卢高,有清道光进士、时称“铁御史”的陈光享,等等,都是名重当时的经世之才。
       时世更迭,沧海桑田。我们今天再也无法领略古儒学的全貌;但走进实中,我们仍能凭藉儒学原址上的一些旧事留存,触摸到阳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镶嵌在中心花园文化墙上的方方石碑,分明在讲述着那些遥远的关于儒学的人物事迹、盛衰兴颓;
       矗立原址、居高俯视的古乐楼,则不仅是儒学精神的象征,而且已不可替代地成为标榜阳新人文历史的文化符号!
 
 
       封建王朝式微之日,正是近代教育新兴之时。辛亥革命的头一年即1910年8月,官立兴国州中学堂在儒学原址创立,阳新的中学教育由此发韧,踏上了艰辛的求索之路,揭开了悲壮慷慨的一页。
       中学创办初期,在反封建、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校逐步废止了以“忠君尊孔”为中心的旧教育,建立起以科学与民主为中心的新教育,并积极倡导新思想,领导新潮流。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先驱,如首届阳新县委书记罗伟、阳新县农协会执委何时英、赣北游击队政委俞照光、中共枣庄特委副书记郑乃序等,都是为中国革命英勇捐躯的青年才俊、学子楷模!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红土地的巍巍丰碑上,成为百年老校无上的骄傲。
       日本侵华期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阳新中学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县城沦陷后,学校被迫迁至通山县境内的上东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继续办学,继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当易振甲等二十九名学生在大山深外的简陋学校圆满毕业时,国文教师马文欣然撰联祝贺——
       抗建正需才,看诸生毕业成名,树木树人成管仲
       别离应有赠,愿异日雕龙绣虎,学山学海契杨雄。
       抗战胜利后,阳新中学依然站在进步的阵营,深明大义,坚持真理,争民主,争人权,争自由,反内战,反饥饿,与反动军政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解放前夕,学校师生坚定立场,共同对敌,一面挫败国民党武装特务的系列阴谋,一面保校保产,联系群众,为迎接阳新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怀抱的阳新中学像其他各行各业一样,以全新的姿态迈进历史的新纪元。
       在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这所从旧制度走出来的老校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忠诚地履行着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一步一个脚印,自强不息,为阳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诚然,她也曾在“大跃进”的行列中狂热过;
       诚然,她也曾在“反右倾”的斗争中徬徨过;
       诚然,她也曾在“文革”的动乱中困惑过;
       但每当看到一茬茬的新人走出校门,走向农村、机关、工厂和部队的时候,她一样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而她真正地焕发青春,绽放光华,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伟大的改革开放为教育送来了一个美丽的春天。这所已经恢复阳新县第一中学名号的老校开始抖擞精神,踏上了革故鼎新的图强之路。
       从1978年到1988年,经过十年努力打拼,学校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教学教研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一时期,随着学校大楼、教工宿舍楼的相断竣工和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等设施的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大为改观;
       这一时期,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历届中、高考中连创佳债,跻身全地区前茅。87、88两届高考,考生石永生、王坚先后以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北大。
       这一时期,学校边续两年被咸宁地区评为先进单位,并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89年,阳新县委、县政府本着“百业发展,教育先行”的原则,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改革办学模式,将原阳新县第一中学改名为阳新县实验中学。从此开始,扎根在千年儒学沃土上的这所老牌中学,又意气风发地步入实验教育的新里程。
       发展是一支接力棒。实中人秉持着“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承前启后,传棒接力,同声相应。一路高歌,唱响了教育腾飞的主旋律!
       他们弘扬道德、传承发展,营造出“尚德、励志、笃学、求真”的育人环境;
       他们内练素质,自强发展,形成了爱教乐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他们彰显个性,特色发展,为老师成名、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发展,搭建起教学创佳绩、教研出成果的上佳平台;
       他们与时代俱进,科学发展,描画出一幅“学校管理高层次、师资队伍高水平、育人环境高品位、设施建设高标准、课堂教学高效率、全面发展高质量”的瑰丽蓝图!
       走进今天的阳新实中,人们除了沉醉于她如梦如烟的千秋文采、百年佳话而外,更感奋于她可触可感、历历在目的盛世姿容——
       那富丽堂皇的教学大楼,那时尚新潮的学生公寓,那花团锦簇的文化公园,那青石铺就的洁净路面,还有那图文并茂的宣传长廊和电子荧屏……
       站在她的大门前,人们不得不驻足凝视那块熟悉的校牌——阳新县实验中学。那是已故老校友王平上将的手迹。
 
结语
       百年华诞抒壮志,十秩春秋竞风流!
       从1910年始创中学以至于今,实中老校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迢迢旅程。它演绎的不啻是一个老校的办学史,也是一个泱泱大县的教育史。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在回顾历史、缅怀先贤的同时,更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去迎接新一轮灿烂的日出,去谱写教育事业更加华美的新篇章!
       斯为起点,前途大光;壮哉实中,如日煌煌!
 
2. 一曲新歌振云天
       为了隆重举办好实中的百年校庆,学校请人创作、录制了校庆主题歌《阳新实验中学校歌MTV》。校歌由省作曲家朱才勇作曲,湖北卫视自由撰稿人、阳新籍人士黎洪永作词,专业歌手演唱。歌曲热情豪迈,激动人心。词曲为:
(阳新实中百年校庆主题歌)
走过无数风雨
历尽多少沧桑
一腔豪情总在胸间激荡
踏着先贤足迹
继承儒学传统
百年树人造就国家栋梁
回头望
慨而慷
古乐楼前谱华章
 
漫卷历史烟云
迎来盛世重光
展望前程心情多么舒畅
打开智慧之门
放飞青春梦想
一代英才正在茁壮成长
图进取
慨而慷
时代潮头创辉煌
 
3.百年拼搏慨而慷
       为了让阳新人民更好的了解实中,我校制作了百集新闻片《百年慨慷》。内容为:

  • 历程篇1-20集:记述了我校100年的中学办学历程和光辉成就;
  • 成果篇21-30集:歌颂我校办学的成绩和师生们的各类荣誉;
  • 师长篇31-75集:讴歌了学校的知名教师和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 学子篇76-100集:介绍了我校的学子精英和他们的成长历程。
       遗憾的是,由于校庆大典的到来,后面的学子篇没有创作和拍摄完成。
 
       节目由阳新县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深受广大阳新人民的喜爱和好评。现挑选两篇原稿附后,以供欣赏:
 
师长篇(之一)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学历史中,实中老校经过了四十多任校长。除了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有七位县长或军政要员兼任外,其中的大数人都是德才兼备、深孚众望、堪称名师的教育教学权威,是学校在一定时期的旗帜人物。
       抗战复校时期,校长阮兆康不仅处心积虑、带领师生艰苦教学,而且亲作校歌,鼓舞师抗日救亡的斗志。歌词为:
       云汉仰诏回,育英才、济济多士,何壮哉;慨疆场,频年未睹妖风净,待扫除,慎莫徘徊。友善在观摩,好不阿,古今中外岂殊科;挹群言,舍非趋是,忘人我,道者三,直谅闻多。
      所学贵能行,响应声,救国救民小鲜烹;范秀才,先忧后乐当年志,好男儿,奋起前程。
       校歌歌词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从中不难看出阮校长的才情气度,实在可算一代名师,值得后世敬仰。
学子篇(之六)
       实中旧时学子中也有眷恋祖国、热爱家乡的台湾国民党人士,周理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周理钟,1926年生,阳新荻田周通人。1937年入实中老校就读,时名周树人。“七.七”事变后,为筹集抗日宣传经费,他不惜典当家产,一时被传为美谈。县城沦陷后,他随家人辗转去了恩施,先后就学于省立建始高中和国立重庆政治大学。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后,长期从事国文教学和会计学、统计学的研究工作。后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高雄市财政厅长官,并在任内退休。他的夫人柯士贤是江西瑞昌人,曾任台湾财政部审计司司长。1998年,周理钟先生偕夫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适逢我县“普九”攻坚。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周先生和夫人慷慨解囊,欣然设立“全丰助学金奖”,每年拿出10万元人民币,奖励和扶持家乡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迄今为止,这一义举已惠及数百名学生。周先生和夫人的义名也深深地铭记在了家乡父老的心中。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儒学路 邮编:435200 电话:0714-7323293 0714-7338294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鄂ICP备15019364号 版权所有 2012-2020 阳新县实验中学
技术支持:阳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