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 文学艺苑 >

戏曲缤纷色 儒学傲霜华

发布时间:2016-11-25 09:24:33   点击:
文章分享:
戏曲缤纷色  儒学傲霜华
——阳新县实验中学儒学文化大讲堂第三期纪实
 
       11月18日,阳新县实验中学第三期“儒学文化大讲堂”正式开讲,并邀请了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知名校友郑传寅先生倾情演讲。当天,县教育局局长尹清华、阳新实验中学校长刘道生、县课改联盟学校的负责同志和该校校委会全体成员、全体语文教师以及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踊跃参加。本次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悠久而丰富的校史资源,让千年儒学文化迎着寒冬霜华傲然绽放。
戏曲讲堂色彩缤纷
       当日上午,今日阳新记者来到了县实验中学“儒学文化大讲堂”现场,只见学生们观望着屏幕上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戏剧脸谱,眼中流露出无限好奇与神往。“红色表示忠义、勇武,如关羽;黑色表示刚毅、耿直或粗莽而诚挚,如张飞,又表示铁面无私、公正刚直,如包拯;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绿色表示粗豪、暴躁,多为山贼草寇,如年轻时的程咬金;紫色表示稳健持重,如廉颇;金、银表示庄严威武,多为神佛人物,如二郎神、如来佛……”对于戏剧脸谱蕴含的种种深意,郑传寅教授信手拈来,滔滔不绝,他本次演讲的主题正是《戏曲舞台色彩的文化解读》。
       在古代,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黄色为尊贵的皇家之色,白色为不祥丧葬之色,这些现代人也广为熟知,可为什么绿色衣装会被古人看作贱色,特别是男子最忌讳“戴绿帽子”,在各地戏曲场景中也多有生动展现?郑教授分析道,这与古代封建社会着装等级划分有直接关系。早在先秦时期,《诗经·邶风》中有一首诗《绿衣》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后世知名学者便纷纷指出着装绿黄搭配有失,不合礼制。
       相传,在春秋时期出现一种风俗,穷困潦倒的贫民在典卖妻女的时候,以绿巾裹头,以别贵贱。据唐史料记载,有些低级别小官吏违法犯罪,惩罚的方式不是杖责,而是让他们裹着绿色头巾以示羞辱。元朝干脆明文规定:“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至此,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包括老鸨的丈夫都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明代规定:乐人和娼妓属于非常接近的行业,因此这两个行业相关之人都必须戴绿头巾以作区别,故吴人之妻有淫行者,称其夫为绿头巾。渐渐地,人们多戴帽子而非头巾,“绿帽子”也就演变成了中国男子最忌讳的东西。
       演讲中,郑教授还通过《蝴蝶梦》等幽默诙谐的戏曲段子,为大家绘声绘色描述了古代礼法与白色的关系,赢得满堂喝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造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独到研究,令众位同学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据介绍,郑传寅教授于60年代相继在阳新实验中学(儒学垴阳新一中旧址)、阳新高中(桃花庵)求学,以优异的成绩就读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职)、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系主任、教授,现为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中国戏曲文化概论》、《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并与知名学者黄蓓合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欧洲戏剧史》。 
精彩论剑艳惊四座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了对于全国戏曲现状及阳新采茶戏传承发展的现实思考,有的犀利深刻,有的妙语连珠。郑传寅教授高屋建瓴,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和国家政策调整等方面做了精辟论述,整个论剑过程激情迸发,艳惊四座。
       ※  戏曲色彩除了跟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有关系,是否还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郑教授: 不错,我刚才也讲过了,比如藏族人民认为白色代表吉祥,常常将洁白的哈达献给尊贵客人。不过对汉族来说,地域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很大,差异也不明显。
       ※  请问,怎么看待中西方色彩文化冲突?
       郑教授:我们所要看待的不是中西方色彩文化冲突,而是差异。文化是多样性的,同时文化也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无所谓谁高谁低。在我认为,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它非常重要的一种形态,如果现在的全球化导致文化一体化,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忧虑的,因为我们的民族灵魂和华夏精神也会因此丧失。最好还是一边吸纳借鉴西方的东西,一边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校不久前蓬勃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同学们观看后深有感触,请您讲讲阳新采茶戏的未来发展。
       郑教授:其实中国戏曲的差别主要在音乐和方言,服装道具大多类同。阳新采茶戏很有特点,声腔具有民间民歌色彩,语言用的也是特色阳新方言,听起来格外亲切。但它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那就是阳新方言晦涩难懂,受众有限,传播范围也较狭窄。如果阳新采茶戏想要走出阳新,走得更远,我建议当地政府调查整理一下阳新官话,让采茶戏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例如,目前热门的黄梅戏使用的是安庆官话而不是安庆方言,京剧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而不是北京土话。
       ※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戏曲的未来发展前景?
       郑教授:有人曾提出“让中国戏曲有尊严的死去!”这种观点在八十年代初,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本土文化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曾经大行其道。但我认为,并不能如此片面地否定传统戏曲。一方面,过去戏曲表演万人空巷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昆曲备受世界瞩目,楚剧、越剧、黄梅戏、河南豫剧、东北二人转等热门剧种运行良好,可也有部分戏种遭遇冷落。我建议将传统戏曲交给市场,以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为前提,有重点地选择扶持或转型。
传承儒学文化育人
       县教育局局长尹清华说,郑传寅教授是从儒学垴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是从阳新这块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术大家,是阳新儒学文化的集中代表,是实验中学数以万计校友的杰出楷模,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学文化的精髓:勤奋、博学、厚德、仁爱、谦逊、轻利。郑教授以古稀之年,回到母校讲学,报效桑梓,激励后学之心拳拳可鉴,着实令人感佩。
       在物质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被忘却了很久,丢失了很多,使得中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成为偶尔炫耀的空洞口号。而今天,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实验中学开办了儒学文化大讲堂,每期邀请的都是文化名人、学术大家,而且进行到了第三期,效果很好,反响甚大,这种坚持传承儒学、文化育人的决心和成就令人振奋!
       实验中学是我县具有正宗“儒学”血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宣扬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肥沃广阔的土壤。希望该校再接再厉,以儒学文化大讲堂为舞台和阵地,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团结和依靠像郑教授那样的知名校友、文化名人以及许宏蕴老校长那样的热心教育的老一辈教育家,共同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莘莘学子的心中,让传统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引以为傲的词汇,成为每个人心中沉甸甸热乎乎的一种动力,乃至成为我县所有教育人职业操守和精神追求的根基。
       石中海编辑上传/记者 许岚 文 20161125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儒学路 邮编:435200 电话:0714-7323293 0714-7338294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鄂ICP备15019364号 版权所有 2012-2020 阳新县实验中学
技术支持:阳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