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 校园新闻 >

实验中学第五期儒学文化大讲堂开讲

发布时间:2017-10-27 16:45:50   点击:
文章分享:
       2017年10月26日上午10点,阳新县实验中学第五期“儒学文化大讲堂”在启航楼七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主讲嘉宾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肖雨荻老师。
       出席活动的有:实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刘道生及校委会其他成员;我校部分教师和领导;国际部七、八年级的学生;还有因场地限制只能在各班教室听会的同学和老师们。本次大讲堂由校委会成员石教利同志致开讲词,教务室主任宋登峰同志主持。
       肖雨荻老师演讲的主题是阅读与写作。她主要讲述了阅读的意义、读什么书、如何将阅读运用于写作以及如何写一篇好的中考作文。肖老师聊天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她的课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她的课注重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她的课注重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她在演讲中所展现的博学多才、热情豪爽、谦逊睿智引得全场掌声阵阵,她那春风化雨般的授课艺术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如沐春风、受益良多。
       到目前为止,儒学文化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期,每一期都体现了实验中学举办儒学文化大讲堂的初衷,那就是传承儒学文化,坚持以文化人。而这,恰恰是实中人作为阳新儒学文化发祥地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儒学文化永不过时,实中精神永不衰败。

主讲嘉宾肖雨荻老师

肖雨荻老师与刘道生校长交谈
国际班学生向肖老师提问、互动


肖雨荻老师与校委会成员合影
主讲嘉宾相关链接:
       一、个人简介                                                      
       肖雨荻,黄石二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参加湖北省语文优质课竞赛获全省第一名;组织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获优秀成果奖。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专著10余部;连续多年受聘担任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多次应邀到淘师湾、省教科所、湖北师范大学讲学,被聘为“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的授课专家和黄石市首届讲师团成员,成立了黄石名师工作室。多次担任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先后获“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黄石名师”“黄石五一劳动奖章”“黄石十大杰出青年”“黄石市骨干教师”“黄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核心理念
       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闪光的金子,让教育充满爱的力量。
       (一)走近学生,让教育回归本真
       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生活,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成长为一个能够终身学习的人,这是当前教育所最需要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热爱学生,让教育传递快乐
       爱学生,才能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爱课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享受无穷的乐趣。教师全身心的关爱,会使学生学得愉快许多。乐教乐学,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让教育体现公平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四)激励学生,让教育传承美德
       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弘扬传统,传承美德。
       三、业绩贡献
       担任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培养出9个黄石市高考状元;所教学生南曦、李响、李蝉、高波、洪流、柯特、王一平、余奕、占翔、张鑫鑫、郑璞洁等被北大、清华录取,袁光裕同学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享受50万全额奖学金;执教的班级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2010年起,连续六年担任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阅卷教师。2017年1月起,被湖北省教育厅聘为湖北省中学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60余人次。
       四、未来愿景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向往曾子所描绘的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永葆语文教师情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老师开心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情感的培育与渗透: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
湖北黄石二中  肖雨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充斥着浓厚的工具色彩,它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实施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受到了教育者们普遍的重视。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却被排挤到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常被语文教学工作者忽略。这种评价标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严重的情感流失和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语文不仅变得难学,而且单调乏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差,一种失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纳入到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中来。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尊敬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如何使学生“披文以入情”,作为施教者,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著名语文教学大师魏书生、钱梦龙和于漪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他们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调动教学双方的情感。 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学时,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正如明代学者王明阳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己”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如果以通常的微观研究、探幽索微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便会将这篇美文讲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欣赏的美学价值。有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愉快教学的方法: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荷塘上的美景;再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使学生充分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不必牵强附会,也不用一味地灌输,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释放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上。把情感调动引入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的原则是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的积存,学生就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我利用学生正处于情感波峰的机会,安排他们即兴讲演。一名农村同学描述他父亲的三次弯腰的背影:童年骑在父亲弯曲的背上,感受到父爱如山;母亲去逝时,望着父亲挖煤弯曲的背影,感受到生活的负重;上高中时,看到父亲渐渐衰老而弯曲的背影,感受到辛酸楚痛。讲到心酸处,同学们无不动容。这一质朴而浓厚的感情不仅感染每一个人,也将永远铭记在那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并化为发奋读书、报答父亲、执着追求的巨大动力。
       高中生的情感发育与身体发育一样,需要广泛地吸取营养。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我们期待着语文课程评价在这一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语文教学:慎用模式  远离套式
 湖北黄石二中     肖雨荻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与探索者的初衷相悖的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主观上消解了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百花齐放的原则背道而驰。本文提示,语文教学须慎用模式、远离套式,呼吁语文教师们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关 键 词: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定式  套式
 
       语文教坛这几年真是太热闹了!单说这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层出不穷!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情境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真是花样迭出!各种新鲜面孔粉墨登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
       其实,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有的老师见模式则取,不顾实际,原样套入课堂,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本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怎能用单一的模式去运作?课堂教学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一种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在众多的模式面前迷失了自我,一味地生搬硬套,“模式”便成了“定式”、“套式”的代名词,这更是违背了模式探索者的初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坛,理应百花齐放。为提醒广大同仁慎待教学模式,远离课堂套式,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只会消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对教学规律的背离。无论是对模式的借鉴还是创造,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
 
       过去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显然难以适用现代教学,北京、上海的中学适用的课堂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湖北的中学课堂,在重点中学适用的也不一定能用到普通中学里去。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别,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教学应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要因地制宜,怎能一“套”了事?
       有一年我在高一年级任教,受学校委托到一普通中学兼任同年级的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它使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同是讲授《项链》一文,在省重点中学完全可用所谓的讨论模式,而在那里就不能以讨论为主了,在那里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启发与提示。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都难免捉襟见肘,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不利于教与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
 
       千篇一律只会抹杀教师独特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有位青年教师在听杨艺芳老师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于是,在他自己讲这一文时,便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所谓的朗读模式,而朗诵又不是他的长项,课堂上不仅没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反倒让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我自己也曾听过不少的优质课,回来一模仿,感觉就完全变了味,不由感慨: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确实,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低之分,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因此,对不同的教师来说,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就必须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文本的多义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在教学中更会突破任何“标准形式”的束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各有各的招数和拿手好戏,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不会完全重复固定的教法。况且,课堂上时而闪现的灵感火花也会将模式、定式与套式一概烧毁。强求一律,让不同的教师都用一个套路去操作,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也违背了教育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姆雷特”,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进而形成教坛上百花齐放的理想境界。
       一篇《胡同文化》,有的授者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全文范读,震惊四座,他意在引导大家去把握汪曾祺这京派作家的语言风味;有的老师长于分析,重点把握胡同文化的特征与精义,板书设计精美,观者无不深受启发,他意在引导学生去咀嚼文化的内涵;有的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容量地展现北京胡同的全貌,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也正是因为听到了风格迥异的课,学生才懂得必须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懂得要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如今风行的教学模式,恰恰是将艺术变成技术,将个性化的劳动变成整齐划一的“正步训练”,这样的课堂何谈丰富多彩?又何来教育创新?消解个性,千篇一律,无疑会阻碍语文教学的正常发展。
 
       在提倡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今日,许多新奇的课堂模式为赶潮流,匆忙上马,闻者不问青红皂白,见模式便喝彩,这又更是推波助澜,助长了模式、套式之风的盛行。长此以往,语文课堂何处去寻生机与活力。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要慎用这些模式,要审时度势,恰当地运用。不能滥用泛用,更不能将模式当作套式与定式,否则,误己害人,影响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读书,深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摄影:石中海,撰稿:汤撷慧,审核:石易欣20171027)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儒学路 邮编:435200 电话:0714-7323293 0714-7338294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鄂ICP备15019364号 版权所有 2012-2020 阳新县实验中学
技术支持:阳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