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2010年秋初中语文随堂听课评价报告

发布时间:2011-01-07 10:15:00   点击:
文章分享:
2010年秋初中语文随堂听课评价报告
 
刘正强
根据学校的要求,初中语文的随堂听课活动于11月24日第一节课正式启动,12月23日落下帷幕,历时一个月。听课评课组由刘校长带队,成员外有宋登峰主任、郭西合老师、詹静老师和我。前后听课40节,经历了三次小评。
我把小评的意见进行了整合,并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形成评价报告,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个汇报。
报告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次感动”、“四个亮点”“六处不足”和“三点希望”。
三次感动:
我感动于李朝国老师的认真。李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老前辈,时隔几年就要退休。照常理,他可以在最后的任教时间里打打混。但他没有,他始终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在初三听课期间,我们看到他陪同听课的身影是最多的;那天,上课前几分钟,得知要听他的课,他没有以学生做试卷为借口推辞(当时试卷已发放,准备做试卷),而是乐意地把我们迎进教室,让学生收起试卷,重新调整授课内容,并即兴演唱《愚公移山》主体曲,引领我们走进他朴实的课堂。在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认真、虚心”四字闪耀其身。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感动于詹静老师的大爱。按常规,上课起立时是师生问好。但詹老师的课堂不这样。学生站直后,是很庄严地、有力地齐呼:“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据学生反映,詹老师不是一时的作秀,而是一直如此。)这简单的两句话,让我懂了詹老师内心的火热和用意的深沉。我认为,他把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价值进行了很好的定位。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职责不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和发扬祖国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吗?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热爱情感和意识吗?这也正是我们价值体现之所在。詹老师正是用这种方式在熏陶、感染学生。他是成功的。学生们最爱上语文课,最爱与他相处。我想,如果詹老师胸无爱国、爱生、爱语文的博大情怀,定然不会有如此效果。
我还感动于郭衍栋老师的热心。听课期间,郭老师多次询问:“什么时候听我的课?”我想,郭老师绝不是害怕听他的课。看得出,他对随堂听课活动的关注,事实上,他也时刻在准备着。12月20日第7节课,我们听课组抽签后决定听他的课。按计划,他是评讲月考试卷。得知我们要听他的课,他二话没说,马上进办公室拿出课本和备课本,讲授《曹刿论战》新课。这堂课讲得实在,也很扎实,这与他课前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四个亮点:
1.目标明确,化繁为简
刘会阳老师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课,事先板出三个教学目标,然后逐步落实。三个目标制定合理,由文言字词的落实、归纳,到论辩艺术的体会,到人物思想的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石教利老师讲《风筝》一课,着重突破一个重点。通过寻找“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致品味作者复杂的情感。化繁为简,直奔主题。
2.有的导读,体验到位
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郭西合、胡玲玲和张雪萍三位老师。
郭老师在《金色花》一课中,三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朗读指导。读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时,要求重读“笑嘻嘻”“跳舞”二词,读出顽皮、活泼、快乐的情感;读“孩子,你在哪里?”时,要求读出着急的心情;读“我不告诉你,妈妈。”要求读出撒娇的语气。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情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胡玲玲老师在《三峡》一课中,以读为主,前后朗读12次,但每次朗读目的不同。首先是排除字词障碍,接着是读准节奏,第三是感知内容,最后以语速和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很好的体验。比如,读“春冬之景”时,要求读得舒缓,读出向往、赞叹之情;读“夏水襄陵”一段,则要求读得急促,体现水之迅猛;读“晴初霜旦”段落时,则要求读出凄凉、寒肃之感。
张雪萍老师在《乡愁》一课中,除在朗读的语气、语速上进行指导外,还进行比较朗读。第一节和第三节都是写母子之别,但朗读的情感是不同的。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第一节是生离,要读出深深的依恋之情,而第三节是死别,要读出痛彻肺腑的哀思之感。
3.突出主体,开放课堂
周斗平老师的课做到了这一点。
他真正突出了学生这一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就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你喜欢《散步》这篇文章吗?说明理由。”二是“请再为课文拟一标题。”第一个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谈感人的画面,有的谈迷人的春景。周老师始终没让学生脱离课本,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之前,要求先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找得很全面,读得有情感,谈得很深刻。比如,三次景物描写,学生体会到了对生命的赞美,渲染了和谐的氛围;“我劝母亲散步”“三代人一起散步”“走大路小路的分歧”“我背母亲,妻背儿子”等画面,以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一家人的和睦、幸福,同时,人物的性格也自然凸显出来。这时,周老师是水到渠成地用慈母、孝子、贤妻、顽童四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形象。
在讨论换标题环节时,学生发言更为热烈,有一学生还站起来反驳老师。
我想,有如此开放的课堂,有如此融洽的气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营造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周老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
4.深钻教材,解读深刻
我们要想从容地驾驭课堂,首先必须深钻教材,深刻解读教材。钟学林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确不易理解。但钟老师以 “独”“痴”这两个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冰天雪地的更定时分(也就是凌晨时分),作者不要陪伴,只身一人外出欣赏雪景,陶醉其中,不难看出他对山水之乐的痴迷,完全痴迷于自我的闲情雅趣之中。深一步思考,他为什么要在“人鸟声俱绝”的凌晨独自去看雪呢?很容易就明白,他不想有嘈杂的声音影响自己的情趣,说白了,他不想介入尘世,与世人为伍。这是超脱世俗的情怀。在赏析雪景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他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来应证。天地山水“上下一白”是何等的旷远苍茫,而所见之景是“湖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子两三粒”,这些相比旷远苍茫的天地而言,的确太不起眼了,不由得让他生发生命渺小微弱之感。尤其在讲“舟子两三粒”时很深刻,舟子是俗人,作者又是超俗之人,在他眼中舟子算不上真正意义的人,只是苟活于世间的蜉蝣而已,自然不用“两三个”或“两三人”来形容。这也让我们读懂了作者的傲世情怀。
六处不足:
1.练习评讲无重点
本次听课,试卷和练习评讲课占一定比例。总的感觉是教师一味对答案,讲授无侧重,方法无积累。
有一个教师,一节课才评讲5个小题,重点讲解的是拼音有误、成语误用和仿句3道题。
还有一个教师一节课做了三件事:评讲试卷后部分,引导复习《古诗四首》,评讲古诗四首练习。45分钟完成这么多内容,能有重点讲解吗?学生真正积累了多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认为,在评讲试卷或练习前,要做一番调查,找出学生错误频率最大、不易弄懂的题目,把它们作为讲解的重点,其余的可以对对答案,一带而过。另外,在讲解时,不要“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重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这方面有所积累。不然,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学生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2.试前复习无归纳
我认为讲复习课,不能按原先的思路重复讲解内容,应把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使之系统化,明了化。在听初一的《古诗四首》复习课时,我感觉两个教师都是在按诗的排序,一首一首地重复原先的讲解内容,抠出名句着重理解背诵。我想,这种做法短时间内有效,应付临近的考试有效,但时间一长,学生脑子还能留存什么?
其实,归纳复习是很容易操作的。就以《古诗四首》为例。课文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苏轼的《钱塘湖春行》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不能着眼一首,应把四首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编者把着四首诗放在一起,说明这四首诗存有异同。我们不妨列表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印象更为深刻。可以从几方面设置表项,让学生深入比较,如:诗题,文体,作者,朝代,景物季节,诗人情感,表现手法,名句积累,名句理解或意境描绘等。就拿表现手法来说,四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但又有不同,《观沧海》是间接抒情,由眼前实景生发想象,凸现沧海的浩瀚广阔,借此抒发自己的抱负和胸襟;而后三首则是在结尾直抒胸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肠人在天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是抒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模糊的问题和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加强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这样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文言词汇无落实
文言文在我们初中课本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是重点单元,我们教师也很重视。但文言文怎样讲授呢?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但不能违背人的认知规律。首先应是读懂文句,落实字词;再归纳内容,分析形象,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可在听课时,有几位教师跳过第一环节,直奔内容、思想分析,因而讲得空洞,学生收获不大。
一位教师讲《公输》一文,没有实在地落实词句,学生还没弄懂文章的意思,就跳过去分析墨子的与公输班、与楚王的论辩,着重分析墨子的思想。
另一位教师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着重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论证方法和写作特色。写作特色的分析大讲特讲,把一堂文言课讲成了语言和写作方法的赏析课。
4.设置问题不精炼
我们有些教师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要让课堂气氛活跃,就要多问,因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设置问题又不精炼,好多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随口附和。提出的问题含金量不高,学生的回答自然谈不上质量。结果弄得教师问得累,学生答得苦。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只是些零碎的东西,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此外,还有老师设置问题不严密或提问模糊,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有时出现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靠谱的情形。一位教师讲《天上的街市》,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现实中的街市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结果有个学生回答:“是光明的。因为诗歌开头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对这个回答,老师肯定不满意,但也没机智地把它转过去,就把它凉在一边,接着问其他学生。
我认为,一堂课设置的问题宜在一至两个,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主问题牵引,带动学生发现或存疑的小问题,再把这些小问题抛给学生,共同解答。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是主动的,是充实的,是有获的。
上面所讲的周斗平老师的《散步》一课就是很好的例子。黄石一位教师讲《阿长与山海经》时,就设置一个问题:阿长有什么,没有什么?学生深入课本后,就会清晰地明了阿长的不幸遭遇、低下地位、不良习气、热心之举以及善解人意、善良的品质。宁洪斌老师讲《七根火柴》时,就两个问题:一是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解说员,请向参观者介绍面前存放的六根火柴的来历。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你想把标题换成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心和原标题的好处,归纳拟写标题的方法。
5.导入太慢无侧重
一位教师讲《金色花》一文时,介绍散文诗、作者、金色花三个内容就花去14分钟,用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前面用时太多,后面自然就感到时间紧促,很多原先设计好的环节完不成,但考虑到教学任务,教师只好将既定内容“讲”完。
我认为,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帮助的多讲,无关痛痒的少讲或不讲。比如,对泰戈尔的介绍,就没有必要介绍他在绘画、作曲方面的成就,也不必介绍周恩来对他的评价,他对中国一批文人及冰心的影响等。
6.指导朗读无意识
这可以说是较普遍现象。
有的教师一堂课让学生把课文读了很多遍,有的只是开头读一篇,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再读一遍。前面所举的《天上街市》一课就存在此类问题。教师设计了几个指导朗读的环节,如划分节奏,找出重读词语等,理论指导多,学生体验少,只是把预设好的答案与学生对一对,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节奏,为什么这个词要重读,我想学生一定很模糊。我想问问这些教师,你设计读这一环节时,目的何在?要达到什么效果?我估计很多教师不会这样去想。这就是朗读的无意识,无目的。
朗读的方式很多,比如,领读、齐读、角色度、放声读、默读、全文读、分段读等,这里我不想讨论。我只想说,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来指导朗读,心中事先有预设的目的和效果。从这点出发,朗读无非就是四种:感知读、体验读、鉴赏读、积累读。
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大致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如果是诗歌或文言文,则还要读准节奏。这就需要读。这是感知读。
最能表现、突出人物或作者情感的句子、段落需要指导学生读,在读中去体验。这是体验读。上面所举的郭西合、胡玲玲、张雪萍三为教师就做得很好。
文章中写得美妙的句子或段落,也需要学生读。在读中去想象它的意境美,去品味它的修辞美、哲理美。这是鉴赏读,很实用于一些写景抒情的美文。
古诗词、出色的文言文、美妙的写景抒情散文自然是要读要背的,读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从中,学生积累了词汇、名句、情感以及写作手法。这点我们很清楚。但我们教师大多只注重课文本身,忽视了之外的、与课文相关的句段的积累。比如,《三峡》《爱莲说》《湖心亭看雪》等课,教师可以补充有关描写三峡、莲、雪的诗句或美文,让学生读背,这样,既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又增多了学生的积累。这就是积累读的好处。
三点希望: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我们都有同样的感慨,书教不熟。既如此,我们就要加强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出新、更有效。同时,还要学习多媒体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有许多教师不会制作课件,甚至不会播放多媒体,这样很难走出去。
2.认真备课,有效驾驭课堂
我所说的备课,是有效备课,是深钻了教材,查找了许多参考资料,融入了自己深思的备课。照搬参考资料,没有融入自己思考的备课,是无效的。它有三个弊端:一、局限了你的思维,你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程序讲,没有发挥的余地;二、难以应付突发情况,假如有学生问到你备课没涉及的问题,你就会措手不及,出现尴尬局面;三、出现知识错误,有些资料印刷质量低,本身质量不高,在某些问题上是一家之言,甚至违背课本,如果我们照抄过来,不出错才怪。我希望大家在备课时,深钻课文,多查资料,融入思考,精心设计。
3.多多交流,消除教学困惑
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总是有限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把握不准的问题,这就需要与其他同事多多交流,虚心求教。这点,詹静老师以及初二年级的蔡蓁、石娟老师做得很好。詹老师讲《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前,就城、郭、池(即护城河)的布局问题曾请教历史教师。蔡蓁、石娟老师在教学中,多次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这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次听课的一些肤浅认识和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石忠玉编辑)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儒学路 邮编:435200 电话:0714-7323293 0714-7338294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鄂ICP备15019364号 版权所有 2012-2020 阳新县实验中学
技术支持:阳橙科技